中國經濟周刊-經濟網訊(陳瑜) 近年來,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全力凝聚高質量發展,用創新轉型打造出“中國紡織第一鎮”,不僅在傳統的紡織業取得明顯的成就,還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建立了長效的管理機制。2019年上半年,該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3.67億元,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18.75億元,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.04億元。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千強鎮排名第十。
盛澤鎮的面料總產量占全國的1/4,化纖面料產量占全國的70%。大量國際一流的紡織加工生產設備、大型紡織專業交易市場,以及全球最大面料生產基地都聚集于盛澤鎮。2019年,全鎮共有紡織企業2500多家,紡織集群年產紡織品超250億米,擁有紡絲能力325萬噸。轄內的恒力集團躋身“世界500強”,盛虹集團成為“中國企業500強”。
歷史雖悠久但需轉型升級
盛澤還是我國最大的絲綢產地之一,盛澤鎮絲綢生產歷史悠久,早在唐代,當地生產的“吳綾”就成為貢品;到了明清時期,出現了一批專業生產絲綢的作坊和進行絲綢交易的“綢市”,來自全國各地的綢商匯聚在這里采購絲綢,盛澤很快就以發達的絲綢織造業和繁榮的絲綢貿易而名聞遐邇,被譽為“絲綢古鎮”“紡織名城”“面料之都”,與蘇州、杭州、湖州并稱為中國的四大綢都。現已獲批“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制造業創新中心”,成為江蘇首家“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”。
盛澤鎮工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,改革開放以后,絲綢紡織業加快了產業升級的步伐,迅速成長為全鎮工業經濟的主力軍,形成一個規模龐大、門類齊全、產業鏈完整、配套完善的產業系統,紡織業已成為盛澤經濟的支柱,占據全鎮工業經濟總量的90%以上。目前擁有各類紡織企業2500多家,年產各類紡織品130億米。除擁有東方市場、南極電商2家上市公司之外,還擁有恒力、盛虹、鷹翔等國內知名大型紡織企業集團,以及“盛虹”“恒遠”等5個中國馳名商標,“盛澤織造”和“綢都染整”2個集體商標被評為江蘇省著名商標。紡織業已初步形成了以繅絲、化纖紡絲、織造、印染、織物深加工到服裝制成品的完整產業鏈,以及集研發、生產、市場、物流、服務為一體的配套體系。先后被國家科委評為“國家級絲綢星火密集區”,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鄉鎮企業示范區。
2000年,鎮村集體企業基本完成改制。進入90年代,盛澤鎮外向型經濟蓬勃興起,先后創辦了60多家外商獨資、合資合作企業,出口創匯成倍增長,1993-2001年連續9年被評為全國鄉鎮企業出口創匯五強鄉鎮和出口創匯先進單位。
至2009年,盛澤紡織業迎來一個轉折點,老化的設備面臨淘汰,產品須提檔升級,技改投入進入關鍵時期。為此,盛澤鎮黨委、政府提出,發展智能工業是推動紡織產業提檔升級的必由之路。推進產業生產自動化、智能化和集成化實現高效集約式發展,減少用工,推行紡織產業以點帶面,形成示范效應。
助推紡企由“量”向“質”轉變
在政府的推動下,企業家們都瞄著世界最前沿的紡織技術和工藝,發展韌勁越來越強勁,數字化、智能化加速領跑紡織業轉型升級。傳統的紡織產業由于現代技術的注入而得到了脫胎換骨的改造,呈現了獨具特色的產業優勢。
盛澤的龍頭企業恒力集團身先士卒,大力實施“機器換人”,降低用工成本,提高生產效率,這種把“人口紅利”向“技術紅利”轉變的做法,讓企業的發展勢頭更加強勁。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技術改造,先后引進數萬臺套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生產設備。
據恒力集團副總經理陳秋榮介紹,所引進的設備一旦紗線出現斷頭會自動接上,紡紗速度可達每分鐘450米,是傳統紡紗機的20多倍;其最終目標是實現“黑燈工廠”(生產車間不用開燈就能生產)。他當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說:“以前從化纖絲到最后成品出爐共有十幾道工序,需要大量人工操作,而現在僅需幾個工人;此外質量好不好全靠老師傅的經驗判斷,而現在是靠數字檢測。”
盛虹集團等骨干企業也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,該集團引進的生物質纖維生產技術,打破了國外長期壟斷;另在化纖方面投資的自動包裝線就減少用工350人,激發了眾多企業創新活力和轉型動力。一批大中型企業也相繼引進世界最高水平的紡織機械,推動了盛澤傳統紡織產業向價值鏈高端不斷攀升,實現從數量擴張向質效雙提的戰略性轉變。
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,紡織面料最原始的功能已逐漸轉化為美觀、時尚、舒適以及象征身份、地位的功能。為此,當地政府主動引導和激勵紡織企業加大流行面料的研發力度,推動紡企由“量”向“質”的轉變,產業屬性雖然沒有改變,但內涵卻有了質的提升。
從2004年至今,盛澤面料問鼎紡織行業的最高獎項“中國流行面料”的頻次和密度越來越大,從最初的2005年4塊面料入圍,到2010年的141塊,再到178塊面料成為“2012/2013秋冬中國流行面料”。
經濟效益生態建設并存
要發展紡織產業經濟,又要保護生態環境,如何讓“金山銀山”與“綠水青山”并存?
在盛澤紡織行業飛速發展成長的20 余年中,噴水織機一直是行業產能的主力軍,也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功臣。但由于每天、每臺噴水織機在正常運轉情況下會產生2.5噸廢水,造成水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。
2017年7月,盛澤鎮結合“263”專項行動,按照“抓大不放小、治理全覆蓋”的原則,計劃用3年的時間開展噴水織機專項整治。采取關停一批、整治一批、提升一批的工作措施,逐步用低污染的經編、針織、高檔噴氣織機等設備替代噴水織機,以解決噴水織機廢水帶來的水環境污染問題。
當年織造市場最為火爆,在這樣的時期淘汰噴水織機,遭到了一部分企業主的反對。這讓政府面臨著嚴峻的考驗。對此,盛澤鎮黨委、政府堅決表示:“減少污染、淘汰落后設備、壓減落后產能勢在必行。”
據該鎮相關人員介紹,開展噴水織機整治提升專項行動是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重點,更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;淘汰噴水織機并非是對產能的控制,而是鼓勵噴織企業提檔升級,置換先進的噴織設備,加快提升紡織產業層次和產品檔次,實現高速高產。
2018年,全鎮共安裝噴水織機污水總量控制IC卡系統設備940余套,淘汰噴水織機1.24萬臺,確保不再有一滴噴水織機廢水流出廠區,完成了全年整治目標任務數量。
印染是紡織業的必備工序,是增加紡織品附加值的重要環節。但印染企業受環保等瓶頸制約,較難進行轉型升級,這嚴重制約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。
在盛澤印染行業中,盛虹是行業內首個樣板企業,率先投資印染廢水回用工程項目,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,也為整個盛澤紡織業起到了示范和導向作用。
此后,該鎮將30家印染企業統一搬遷至總投資164億的紡織循環經濟產業園,園內實行集中供水、集中回用、集中供熱、集中治污,達到廢水處理后回用、廢布再生造粒、電廠余熱供汽、污泥干化焚燒,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的目的,既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,保護了環境,又可以有效地提升紡織產業層次,促進紡織產業轉型升級,提高盛澤紡織產業在全國甚至全球的競爭力。
|